新高考模式是什么?
从2021年起,普通高考招生按物理学科类、历史学科类两个类别分列计划、分开划线、分别投档,分本、专科两个阶段进行录取考生志愿由“专业(类)+院校”组成,采取一个招生专业(类)+一所院校为一个志愿单位,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统一录取模式,积极探索“一档多投”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模式
夏季高考模式
3+1+2(总分750分)- 语文
- 数学
- 外语
- • 全国统考科目
- • 各科满分150分
- • 原始分计入高考分
- 物理
- 历史
- • 首选学科,2选1
- • 各科满分100分
- • 原始分计入高考分
- 政治
- 地理
- 化学
- 生物
- • 再选学科,4选2
- • 各科满分100分
- • 等级分计入高考分
夏季高考录取模式
实施“两依据,一参考”- ● 依据1:统一高考
- ● 依据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 ● 参考1:综合素质评价
-
语文+数学+外语+选考科目的全国统一高考成绩
-
高中所有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
选考科目如何选?
学业水平测试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合格考试是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等级考试科目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省实际设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纳入高校招生录取。
- 语文
- 数学
- 外语
- 物理
- 历史
- 地理
- 思想政治
- 化学
- 生物
- 技术
- 艺术
- 体育与健康
(原始分计入)
(2选1原始分计入)
(4选2等级分计入)
等级考试如何赋分?
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
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35%、35%、13%、2%
等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30~40五个分数区间,从而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请点击链接查看新高考成绩怎么算
考试时间如何安排?
● 考试安排
科目 | 考试要求 | 考试机会 | |
---|---|---|---|
合格考试 |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 | 不早于高二下学期 | 2次 |
语文、数学、外语 | 不早于高二下学期 | 2次 | |
技术 | 不早于高一下学期 | 2次 | |
艺术、体育与健康 | 高三上学期末和高三下学期的4月份 | 2次 | |
等级考试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 6月份夏季高考后进行 | 1次 |
统一高考 | 外语 | 河北 辽宁 福建 湖北 湖南 重庆 只在6月组织1次外语听力和笔试 | 江苏、广东 1次笔试6月举行听、说平时机考 |
语文 | 国家统一高考时间 | 1次 | |
数学 | 国家统一高考时间 | 1次 |
常见问题 Q&A
答:目标导向不同:“3+1+2”的科目组合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选择科目组合不同:对“3+1+2”科目组合,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在12种组合中选择,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
考试内容不同:“3+1+2”组合中,学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考试时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致。而传统文理分科的数学考试科目,试卷的内容和难度则是有区分的。
答:“选择考”学科由学生在“合格考”结束后选择,在普通高考报名时最终确定,考生只能参加所选学科的“选择考”。普通高考报名结束前都可以更换所选择的学科,普通高考报名结束后不能更改。但在实际操作时,建议慎重考虑。(1)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随着内容难度的增加,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有时成绩还会暂时下滑,这属于正常现象;(2)选科后,各学科就开始学习所选科目选择性必修内容,如果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学科,已经进行的课程很难补课。因此,建议学生选科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征求家长、老师的意见,科学选择,尽量避免更换学科。
答:“合格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1门学科实行笔试,每科满分100分,由市教育考试院统一印发考试说明、组织命题、考试、阅卷和公布成绩;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实验实作考查以及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的素质测试由市教育考试院统一制订测试标准,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合格考”中11门学科的笔试实行全科开考,每学年组织2次。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信息技术、通用技术2门学科首次考试在高一下学期末进行,每门考试时长为60分钟;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学科首次考试在高二上学期末进行,每门考试时长为60分钟;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3门学科首次考试在高二下学期末进行,每门考试时长为90分钟。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实验实作考查以及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的素质测试时间,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计划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起,各科目考试时间另行安排。
各学科首次考试必须在该学科按照课程计划完成教学后进行,学生不得提前参加各学科“合格考”。“合格考”学科成绩合格的,不允许再次报考;不合格者可参加相应学科后续考试。高三上学期结束前须完成全部“合格考”。社会人员申请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证者可根据“合格考”的考试安排和自身情况合理确定参加“合格考”的考试时间。
答:《实施方案》确定,在录取时选考物理的考生和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分别排队录取。因此,选择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将使用同一物理(或历史)试卷、考试群体相同,成绩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用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答:按照“3+1+2”模式,考生将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校招生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学科中选择2门参加考试,其成绩将计入“考生总成绩”。由于再选学科中不同学科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再选学科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考生总成绩”并进行比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转换分,以解决“选择考”再选学科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答:传统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个学校下可以填若干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意愿;实行“专业(类)+学校”的模式后,则以一个专业(类)加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可填报若干志愿单位。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了专业或专业类,因此不再设置专业调剂志愿,考生的专业选择权得到更充分尊重,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选择志愿为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其满意度相比传统模式会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录取的考生因其专业意愿表达明确、充分,选拔满意度和培养契合度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答:能够更好维护考生利益:在考生的选考科目与招生专业相符的前提下,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理想自由选择志愿。考生既可以选择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还可以选择不同专业下的不同高校,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能够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能够促使高中学校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取向和专业志向,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能够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专业(类)+学校”的招生录取方式,有利于高校录取到具有明确专业志向的学生,同时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能够强化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能够吸引更多考生选择自己擅长并心仪的专业,增加其学习动力,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国家相关领域人才队伍建设。